我們使用cookies來增進您的瀏覽體驗,繼續瀏覽表示您同意我們的隱私權政策,或可不繼續瀏覽。

體外肝臟保存技術再突破!有助縮短移植等待時間

捐贈器官的體外保存,影響病人術後復元。
器官移植手術,相當緊湊。Credit :MilitaryHealth @Flickr CC BY 2.0

器官移植一直面臨捐贈數量、器官保存和患者是否合用的問題。而肝臟的移植,一直是用來治療肝病末期、肝功能不可回復患者的最後手段。然而肝臟移植過程中,真的可以使用的肝臟數量,仍然受限於肝臟在取自捐贈者後,等待移植過程中的保存技術。現在民眾對器官捐贈的認同度增加,而捐贈肝臟中,特別多的是因為心臟病死亡的肝臟捐贈者。不過,在這些捐贈出來的肝臟之中,不是全部都能順利移植到患者身上。即使在認為是科技尖端的美國,可使用率也只有約70%,而因心臟病死亡的捐贈者其肝臟可使用率更小於50%。主要的原因就是現有肝臟器官保存技術的限制。

兩個多月前,生醫人網摘刊載過一篇延長肝臟保存時間的技術,該篇文章成功將老鼠的肝臟於體外保存了長達三天的時間,再移植回老鼠身上。該研究使用的是低溫(-6°C)保存的技術,讓肝臟不結凍,加上充滿氧和養分的液體灌流,待移植手術前,先將肝臟回溫,再移植到生物體內。在這篇研究中,我們學到生物器官的保存技術中,低溫是相當重要的,可用來降低細胞組織活動,但是又不能把溫度降低到會破壞生物組織;另一點就是,必須要提供有充分的養份和氧氣,讓細胞不會壞死,這也是為什麼心臟病死亡的患者,器官捐贈後可用率較低的原因,因為這些組織可能已經因為缺氧而被破壞了。

低溫肝臟保存

臨床上,現有的標準肝臟保存流程,是將捐贈者的肝臟做低溫保存(cold static preservation),目的是利用降溫來減緩代謝速率以降低生物組織對氧氣的需求,防止細胞壞死。有沒有辦法換個方向思考,不如我們就乾脆給這個肝臟多一點氧氣,足夠它代謝使用,如此一來,或許就不用降到極低溫來減低大量的代謝率。

新式給氧保存法

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School of Medicine)和麥高文再生醫學研究所(McGowan Institute for Regenerative Medicine)合作開發了一台具「體外灌流技術」的肝臟保存系統,正是以加強氧氣的供應為特點,來避免細胞的壞死,而運作的溫度,維持在稍微低於室溫的21°C,這套系統成功地在生物體外保存豬的肝臟長達九小時,而且在進行移植手術後,豬的各項生理指標都遠優於傳統的低溫保存法。這項系統的灌流設備部分,是由荷蘭Organ Assist公司開發完成;另外在氧氣供應的部分,則是加入充滿血紅蛋白氧氣攜帶物(hemoglobin-based oxygen carrier)的溶液來提供肝臟氧氣。在豬的動物實驗中,術前、術中和術後,都分別採集接受移植動物的血液、肝臟切片、器官保存溶液和膽汁,以進行臨床實驗室的實驗還有組織分析,另外更做了代謝和發炎等等的分析。結果顯示,相較於傳統的低溫保存法,使用新式給氧和稍低於室溫保存方法的存活率是百分之百,而傳統方法卻只有1/3的存活率,在體外灌流過程中,氧氣的傳送率是氧氣消耗率的八倍以上,膽汁的生成量約為傳統方式的2.5倍..等。在整體表現上,明顯較傳統低溫保存法優良。此外,接受新式灌流法保存肝臟的豬隻,術後也明顯比較健康,很快就可以走動。

這項發明,對臨床上肝臟移植顯然很重要,很有希望大幅增加可用的肝臟數量和品質。目前這項研究成果正等待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核准,有望在今年就進入人體臨床實驗。

文章參考:UPMC
影片來源: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Medical Center
圖片來源:MilitaryHealth@Flickr CC BY 2.0
原文參考: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

接收生醫新知

每一個訂閱,都是支持!

閱讀 隱私權政策

By BioMeder

生醫人網摘的編輯。熱愛創新和用腦袋的事物,堅持文章要有邏輯,藉由報導、解析生醫領域的創新和應用來傳播知識。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您可能也有興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