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使用cookies來增進您的瀏覽體驗,繼續瀏覽表示您同意我們的隱私權政策,或可不繼續瀏覽。

醫材開發,團隊在專業上的心態轉變

團隊合作,心態上的改變是成功因素之一。
團隊合作,心態上的改變是成功因素之一。Credit: Carlos ZGZ@Flickr CC0 1.0

這個需求,科技做不到

醫師和工程師在一起討論未滿足的需求(unmet need),要找出一個有價值又能通過biodesign對於unmet need的各個階段大小篩網過濾的要求,其實並没有想像中困難,在這個激烈競爭的世代,biodesign都已經是教科書及課程了,世界上不知道多少團隊用相同的方法學在過濾unmet need,我之前和一個大廠的朋友在聊,他告訴我不要誤以為大廠不做研發,在大廠內部動輒組成醫師、工程師、法規、財務、製造及市場將近六十個人的團隊,針對一個需求反覆鑽硏過濾,在這個資訊交流發達的世代,你不要以為關起門蓋著棉被或是一群人打群架可找出別人不知道的unmet need,根據我的經驗,經過反覆的討論,只要醫師、工程師和相關人員的角色扮演及方法學正確,都會一直指向unmet need問題及價值的核心,然而經過專利檢索,你很快地發現一大堆人早知道這個需求,也提出各種解決之道,為何還沒有商業化,其實道理不難,目前的科學或工程技術還沒找到解決之道,有些事情知道又有何用,就如同我們大家都知道秦始皇陵就在那隆起的封土堆下,但幫始皇帝守陵的世界八大奇觀兵馬俑,都還是農民打井無意中才發現的。

學心法,廣納無窮招數

所以問題和球又回到工程師的手上,可是工程師的訓練和醫師的訓練一様,都是專業訓練,所謂專業二字如果以白話文來説,就是只對一或兩件技能比較專門,其他方面和常人無異,甚至更低下,這時工程師往往會繞著他懂的那幾招,青莱豆腐再怎麼翻炒也不會變成鮑魚魚翅,挑剔的醫師還好,就做不下去了,不挑剔的醫師就將就些,一路向黑,又是一條艱辛之路。

因此,工程師的心態一定也要轉變,和醫師討論時,一定要忘記自己會的那幾招,要像金鏞小説中令狐沖和張無忌在學劍法般,只學心法,拼命忘記自己的所學,才能廣納天下無窮之招數,走出和醫師討論的那個房間後,工程師要由廚師轉變成美食家,由解決者轉換成需求者,根據與醫師討論所找到的需求,轉換成工程語言,工程師再去找工程師,只要工程師願意忘記自己的所學,走出學術的象牙塔,走出實驗室,到大街小巷的鐵皮屋工廠中,你會發現在台灣做醫材比矽谷美好的地方!

專利檢索

…..直到有一天,醫師告訴工程師,你那天提出的那個方法,我乍聽之下覺得沒有人這樣亂搞的,但是我回家反覆地想,愈想愈可行,我們要不要再深入….。根據我的經驗,這時候的idea基本上己符合構成專利技術要件之一「不可預期之結果」或「非顯而易見性」,去進行專利檢索時,不會一下子就出現一模一樣,或是出現一卡車看都看不完的前案。

我一般查專利,我都是上美國專利資料庫USPTO檢索,到了這個階段只要關鍵字下得好,一般大概只會出現大約十到二十篇左右有相關的專利,如果你擔心找偏了,或是有漏網之魚,保險的話我會安排二到三個人,各自去下自己認為有可能的關鍵字,交叉火網去檢索,這樣遺漏的機會又會少些。接下來就是要去精讀專利,其實這時候的心情很複雜,又希望找到的專利有相關性,又怕那個傢伙和你想得一様,己經把專利寫出來了,這種英雄所見相同的事情不會沒有,而是常常發生,一旦發生,我會仰天長嘆一聲,難過個幾天,等冷靜下來後,再仔細去看看和你有相同腦袋結構的傢伙寫的專利,相似度到底有多髙,是放在獨立項還是附屬項,如果是獨立項,那就算了,回去和醫師繼續腦力激盪,找尋其他出路,如果是在附屬項,那還有機會,因為有時寫專利會在附屬項用列舉的方式去擴張申請的範圍,如果你有更進一步或不可推論而得知的結果,還是有機會取得專利。

先別急著申請專利

在專利檢索後,不管是從來沒有人提過,或是有人提過但還有機會申請,一般而言,我都不會急著去申請專利或是申請暫時性專利(provisional patent),我會先去打個樣,與醫師再確認再討論。很多時侯看到實體,就會發現想像和實際總是有一段很大的差距,這時候快速成型(Rapid Prototyping, RP)公司的打樣時間與效率將決定產品的演進速度,另外,有時候也會卡在一些關鍵的元件做不出來,或材料合成不出來,想法也會因此一變再變,時間又拉得更長,半年一年的時間常常就這樣消逝而去。

紙上談兵之外

其實,我個人覺得遭遇瓶頸並不是壞事,代表著要解決這個unmet need並不是用直覺的方法就可以解決,要用曲折或巧妙的方法才能解決,在這個過程中,會充滿挫折,但是也是充滿挑戰,我個人的體悟是「創新總是發生在遭遇困難,解決困難時」,所以,我一直強調團隊的組成很重要,工程師和醫師團隊要能互相打氣,不離不棄,能堅持到底,共同面對困難解決困難,你會感覺好像在爬山一樣,在之字形的山路歷經一個又一個的轉折,累得半死,不知不覺中就登上了山頂,到了山頂,你會懷疑自己是如何上到這麼髙的山頂,也因為如此的曲折,當初工程師和醫師在紙上談兵時,是絕對想不到這麼巧妙的方法,這時不用去專利檢索,你們的技術一定具備可專利性,也就是具備非顯而易知,無法用推論而得知之專利進步性。在這個過程中,我個人認為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驗證平台,也是醫師和工程師最有效的討論桌,它將決定產品技術是否能向前演進的關鍵,那就是「動物實驗」。

文章轉載自:台灣醫療器材創新設計討論區

圖片來源:Carlos ZGZ@Flickr  CC0 1.0

接收生醫新知

每一個訂閱,都是支持!

閱讀 隱私權政策

By 廖俊仁

廖俊仁 博士。台灣生醫材料公司CEO&共同創辦人。大同大學材料工程博士,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研究。先前任職於工業技術研究院生醫與材料研究所副組長/ 醫材中心副組長,有15年以上醫材開發資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您可能也有興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