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9 月

logo-forpaypal
facebook twitter website instagram 
podcast-EmailPromote2

生醫人更新

這個月(8月)你都在做什麼呢?

2021年6月底,生醫人上架了Podcast-生醫人生旅歷。這個節目將以文章以外,聲音的創作方式,傳遞生醫知識,也分享人生經驗。這兩個月來,生醫人忙著熟悉這樣的創作方式,持續學習和搜尋新的題材,儲備更多創作的能量。

此外,為了提供更豐富的Email訂閱內容,原來不定期每週寄送最新文章,改成每月發送一次。

這個月你都在做什麼呢? 歡迎留言,分享給我們。

最新Podcast (收聽平台)

EP10-細胞的GPS-螢光奈米鑽石標靶技術,研究真的成為商品啦!

EP9-疾病的生物指標(Biomarker)怎麼找?化學分析一步步拆解訊號

EP8-問問自已職涯最在乎的是什麼?轉職到醫藥產業,你準備好了嗎?

EP7-樂齡體適能關係我們的老年生活,原來社區有這麼好的資源

廣編企劃 線上行銷

最新文章

神經-機械介面,雙向回饋義肢

人類的義肢真的能做到自然的肢體一樣的好嗎?對於天生沒有四肢或者截肢的患者而言,只要神經仍然是好的,透過特殊設計的義肢,能不能讓肢障者和一般人一樣的生活呢?
神經-機械介面,雙向回饋義肢
輕!!292克的充氣觸覺義肢

輕!!292克的充氣觸覺義肢

行經家具街,常會看到很多大型的家具賣場,路邊有那種充氣的人偶,一隻手來回揮動在指引路過的人車進去參觀,仔細看一下,這個手會揮動,可能是裝了一個機械的拉放機關,也可能是充氣的氣體收放,造成這隻手揮動。這種充氣來驅動關節作動的設計,也能用到真實義肢的設計上嗎?

體內有醫療植入物?研究建議遠離智慧手機和手錶至少6英吋以上

6英吋(~15.24公分)是什麼概念?成人手掌打開,拇指到小指尖端,大約是20公分附近或者以上;一支原子筆長度大約15公分;如果你用iphone12手機,那麼螢幕對角線長度就是6.1英吋。
體內有醫療植入物?研究建議遠離智慧手機和手錶至少6英吋以上
新!!磁珠感測肌肉動作,能精密控制仿生義肢?

新!!磁珠感測肌肉動作,能精密控制仿生義肢?

生物體的肌肉動作非常微妙,搭配各個關節的自由度,操作起來,動作非常精緻。還不只如此,我們能夠身體各部分協調,正常的行走、跑、跳,都是肌肉、本體感覺、視覺等微妙配合運作的結果。但是若不幸因為任何原因需要使用到仿生義肢或者體外骨骼形式的輔助設備,這時候要控制自如的像正常一般,義肢的設計非常重要。

超音波貼片測血液流速和流量

血液循環全身,它的流速和流量,可以是很多疾病的徵兆。或許有人有在醫院內接受頸部動脈量測血流的經驗,臨床上的確有這樣的超音波設備可以檢查血液流動,反應血管堵塞的狀況。這是已經有的技術。
超音波貼片,偵測血液流速和流量
玩VR頭不要動可以嗎?MRI照射時使用..

玩VR頭不要動可以嗎?MRI照射時使用..

現在有不少VR,設計給遊戲使用,也有設計給復健課程使用的,但有看過照射MRI時戴的VR嗎?現在有科學家發明這款VR專門給患者在照射MRI的時候使用。目的是要減少病患在密閉空間中的恐懼感,對於有焦慮症,或者較不容易安定的小朋友,也可以使用喔!

Apple、Google都縮減健康照護專案,有錢有資源,但有些事還是很難?

從新聞報導看來,Apple、Google都面臨重新思考對健康照護領域的投資。過去幾年這兩大巨頭似乎聚焦在IT&Healthcare的整合應用,但是無論在公司的收入、消費者使用、整體產業等面向,要能真的創造出明顯的價值,看來真的不容易,即使有錢有資源,也不是每件事都可以想做就能一帆風順啊!
Apple、Google都縮減健康照護專案,有錢有資源,但有些事還是很難?
什!?AI找COVID-19患者,沒有一個有幫助?

什?!AI工具找COVID-19患者,沒一個有幫助嗎?

COVID-19爆發以來,全世界都出現AI開發熱,特別是在醫療的領域上,大家都很期待,AI工具可以真的用在臨床上,幫助辨別COVID-19,甚至可以用作預測工具。去年武漢爆發疫情,不少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專家確實期待中國武漢那裡累積的資料,能用來訓練機器學習模型,進而幫助醫師判別COVID-19的患者。

新一代的腦機介面,真的要來讀我們的腦了嗎?

研發各種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BCIs),用來讀你的腦和外界溝通,近幾年一直是個興起的議題。伊隆馬斯克的Neuralink和Facebook先前的臭鼬工廠Building 8,都在試圖讀人類的腦,這是為什麼呢?是要偷我們腦袋中的資料嗎?
新一代腦機介面,感測器只有鹽粒大小。
喜歡生醫人網摘的文章嗎? 小額付費,支持平台營運,鼓勵更多的創作,邀請您共創生醫知識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