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因為COVID-19疫情,對世界各國而言,都可說是多事之秋,很多地方都還未全面開放。而台灣,在政府有效防疫之外,也因為民眾的努力,下半年各項展覽活動得以如期舉行。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於9月23~25日在南港展覽館舉辦SEMICON Taiwan國際半導體展,展中舉辦的國際論壇,不少都有生物醫學主題的討論和分享。其中以醫療科技為主軸的智慧醫療科技論壇,入場時間未到,進場隊伍已經排很長,入內後座無虛席。可見醫療智慧主題正夯,特別是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t, AI)、遠距醫療(Telemedicine)和數位健康(Digital Health)三大主題上。
論壇中,科技部政務次長謝達斌醫師,講述台灣醫療電子產業現況、未來的關鍵發展領域,以及科技部如何促進醫療電子科技發展。除了大家熟知的5G、AI、IoT主題,VR/AR、雲端計算和區塊鍊,也都是科技部放在重點的領域。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教授兼數位醫學中心執行長楊智傑醫師,則分享遠距醫療在疫情大流行期間的應用和機會。除了大家較為熟知的視訊,用來和醫生對談進行診察,遠距醫療的設備可以搭配有數位聽診器、醫學影像設備、擴增實境(Extended Virtual Reality)和各式樣的遠端健康數據追蹤裝置。現場,楊醫師更帶來了一台遠距醫療設備台車,當場和遠在烏來山區的病患,由當地的醫師陪同,與楊醫師對話。在沒有遠距醫療的狀況,烏來山區的患者到台北市看診,車程就要一~二小時。科技的進步和應用,確實為醫療帶來便利。台灣現行遠距醫療的法規,可以參考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第2條;衛福部更在COVID-19疫情後,將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者,也納入通訊診察治療對象。
至於人工智慧應用於臨床醫療,來自長佳智能公司研發處的研發長,王帝皓醫師,則是講述建立一個人工智慧醫院的願景,其中不可獲缺的是如何整理和使用大量的臨床數據。而人工智慧僅是一項工具,這項工具要和臨床應用結合,又或者從程式上的規劃到臨床,都可能遇到不理想的狀況。由此,讓大家理解到,AI不是萬能,如何有效率的應用,例如說以AI搭配人工的監督來使用,才真的實際。
此外,我們聆聽了一個較不一樣,確是實實在在的半導體技術。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員,陳啟東博士,跟大家介紹矽場效應電晶體的生物分子感測器,也就是如何將存在於分子反應的特徵,以訊號方式表現。例如:分子的帶電荷量、分子重量、長度和體積等。以奈米矽線場效應電晶體為平台,配合微流體控制系統、封裝,矽基分子電測科技(Molsentech)公司,正是以這樣的技術成立半導體生醫晶片即時檢測平台。
在技術面的分享以外,我們在GE Healthcare的影片,見識未來的健康照護,滿滿的未來科技。壓軸場,普華國際財務顧問的合夥人,翁麗俐執行董事,和大家介紹了醫療科技市場的趨勢。隨著人均壽命增加,數據顯示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降低、慢性疾病的死亡率則快速增加;人一生中的健康照護時間增長。數位科技結合生醫科技,在健康照護上的預防、疾病治療和復健照護上,有顯著的成果。也因此衍生出創新的商業模式,健康照護將更以患者為中心。想當然爾,台灣的電子大廠在數位健康產業也早有佈局;大數據(Big Data)更是建立和發展數位精準健康照護的加速器。
以上滿滿的智慧醫療新知,內容多元和豐富,每位演講者都是有備而來,現場與會者提問也相當踴躍。你也參加了嗎?歡迎分享你的心得給我們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