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使用cookies來增進您的瀏覽體驗,繼續瀏覽表示您同意我們的隱私權政策,或可不繼續瀏覽。

抗癌藥物個人最適化,數種藥物一次測試

癌症藥物吃了沒效,如何選出患者最適合的藥物?
癌症藥物吃了沒效,如何選出患者最適合的藥物? Credit: samantha celera@Flickr CC BY-ND 2.0

癌症藥物個人化

癌症藥物上百種,同樣的藥物在不同的患者身上,效果可能不一樣。這就是為什麼有人吃了藥會好,有人卻沒有效果。臨床上,醫生會根據病患服藥後的效果,決定是否繼續給藥或者換處方,但這樣的過程比較漫長,病患在治療過程壓力大,也錯失了時效性,不能根據癌症的程度和患者的健康狀態選擇最有效的藥物。因此,「癌症藥物個人化」,也就是找出對患者個人最有效的藥物,一直都是藥廠和科學家努力的目標。

實驗室篩選藥物

事實上,也有一些做法,是將患者的癌細胞轉移到小鼠或其他動物模型身上,然後給藥治療,再將反應結果最好的藥物給患者服用。但是這樣的過程,可以篩選藥物,但在小鼠動物模型要花上一個月時間,費用高,也犧牲小鼠生命。生醫人網摘先前刊載台灣研究團隊的成果「翻轉癌症於斑馬魚皮膚,快速篩選抗癌藥物」,其成果提供在受精後1週左右產生腫瘤的斑馬魚模型來篩選抗癌藥物,正是針對傳統動物模型耗時的缺點做突破。那麼還有其他方法嗎?能不能直接將這個藥物實驗,直接做在患者的腫瘤上呢?如果這樣做,要怎麼一次將多種藥物送到腫瘤位置,又能用最快的速度得到結果?

藥物實驗個人化

最近,在美國有兩個研究團隊,各發明了不同的裝置,能在患者腫瘤位置一次給予多種藥物。讓數種藥物在患者的腫瘤上作用,過一到三天之後,將施與藥物的位置和其周遭的腫瘤組織取出,分析不同藥物在腫瘤不同位置的效果,根據空間位置作量化的效果比較,24小時內可以知道答案。團隊一,是美國「麻州理工學院」(MIT)為主要成員的團隊,開發了如同米粒般大小的植入物,植入物內有數種藥物,當植入癌症組織後,藥物會釋放出來,24小時之後,將患者的癌症組織連同植入物一同切除,然後進行組織分析。在黑色素瘤、乳癌和攝護腺癌的測試都如預期般正確找出最有效的藥物。

團隊二,是在美國西雅圖的「Presage Biosciences公司」,開發了類似一個注射筒的裝置,CIVO™ ,內有數根細長的針,含有不同的藥物能注射到腫瘤內。24小時之後,將患者的腫瘤組織取下,根據不同的染色可以辨別位置並分析藥效。這個裝置目前在小鼠和人身上,進行過人類淋巴瘤藥物測試。在小鼠的動物模型,這個裝置的使用,正確分析出最能殺死癌細胞的藥物。實驗過程,患者表示僅有些許的不適感和像腫脹這樣的副作用。

這兩個裝置的發明,可以說就是把在培養皿中的細胞對藥物的反應實驗搬到患者的腫瘤上。癌症細胞在培養品中培養,不像細菌或病毒的生長來的容易,所以根據每個患者的病況來研究出最好的藥物就顯得更加困難;再來就是癌症細胞若擺在培養皿中測試,仍然不能把患者個人的狀況考量進去。不過這兩個裝置,目前看來較適用靠近皮膚表面的腫瘤,較容易以注射或者微小的侵入方式置入,對於像是腦瘤、胃癌這種深層的腫瘤,還需要更進一步開發將藥物放入的方法,再取下組織分析。還有一點是不是每一種癌症,都適用這種分析方法呢?

文章參考:NewScientist
影片來源:Presage Biosciences
原文參考: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Jonas et al.),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Klinghoffer et al.)
圖片來源:samantha celera@Flickr  CC BY-ND 2.0

接收生醫新知

每一個訂閱,都是支持!

閱讀 隱私權政策

By BioMeder

生醫人網摘的編輯。熱愛創新和用腦袋的事物,堅持文章要有邏輯,藉由報導、解析生醫領域的創新和應用來傳播知識。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您可能也有興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