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廖偉伶
臺灣第一場以生醫領域為主軸的創業論壇–「TRANS從零到醫-跨域x生醫x創新論壇」8月27日、28日於華山文創園區盛大舉行,朱李葉集團執行長俊凌,與馬偕紀念醫院病理科主治醫師陳冀寬,受邀現身論壇,就數位醫療、精準醫療交換經驗。
我眼中數位醫療的機會與挑戰

有『創業天才』之稱的李俊凌,曾擔任阿里巴巴集團參謀長,是馬雲的得力助手。朱李葉集團本於「讓更多家庭擁有健康」的使命,提供平台整合醫療資源,建構完善的高端醫療服務,透過物聯網,打破地域的藩籬,給予更多病人更合適的醫療方案。
李俊凌將物聯網定義為是一個資源分享、連結的管道且給予大眾知的權利,並依此選擇最合適的選項。以醫療產業而言,朱李葉集團希望能將醫療資源組織化及進行分級診療,網絡醫生之間,使其也能相互分享經驗、技術支援等。未來透過分級診療,病人可得到更合適的醫療方案,同時物聯網平台使鄉鎮的診所醫生也能擁有強大的技術支援。
最後,李俊凌建議創新創業者,創業是由於整個社會的問題而起,本於如此,創業不因以成功、財務回報等作為唯一衡量。除此之外,須持續關注技術創新及放眼全球。
當精準醫療遇上證據醫學

馬偕醫院主治醫師陳冀寬,於臨床與教學都有十分豐富的經驗,專注於血液腫瘤病理、癌症幹細胞等領域。陳冀寬從醫護人員的角度與我們分享現今當紅議題—精準醫療,同時剖析證據醫學與精準醫療激盪出的火花。
現今民權崛起的時代,民眾越來越渴望取得資訊。而現今醫院盛行證據醫學理論,證據醫學是透過大量的臨床實驗堆砌,得知不同疾病適用的療效,但證據醫學累積大量醫療報告,臨床數據往往被藥廠、醫院掌握,病患對自身相關醫療資訊掌握少之又少;而精準醫療如基因檢測成了新興的解決方案,但精準醫學也有缺點,由於檢測方法多樣,樣品少成本高,在證據醫學思維下,不成證據。
如何透過兩者的相互彌補,陳冀寬提出「用更準確的方法,而品質是可以拆解的,臨床經驗也是可以拆解。」除此之外,醫療保險中評估風險時,將風險決定權還予民眾,有最多醫療資訊的將不再是醫生,而是病人跟保險公司。
醫療互聯網時代,醫生會被取代?
李俊凌表示,在醫療領域,將醫療行為轉成標準流程,使IBM電腦也可以協助看診,而在開立處方箋方面,對醫生的經驗的要求很高,醫生的重要性也被凸顯出來,技術進步使兩者變得同等重要。陳冀寬則認為,技術進步,醫生應將標準流程,內化成更精緻的客製化的服務,依照不同病人的需求作調整。
超越資料庫的線上醫療物聯網服務
李俊凌說,物聯網基本的原則是使服務變得更簡單,把所有複雜留給提供服務者,簡單留給消費者,如Uber,後台就是非常複雜的運算程序,而消費者需要僅是描述自己的需求。而專業醫生,透過物聯網平台提供醫療文獻搜索,可專注於病人用藥診斷。
設備和資源聚集,醫院的線上服務之路
李俊凌觀察,醫院是目前最好的醫療組織型態,未來醫院僅是一個提供服務的場所,醫院僅是醫生聚集的場所,醫院的主人應該是醫生而不是院長。醫生透過物聯網平台分享經驗、資訊繼續為病人服務。
線上醫療的競爭藍海
李俊凌直指,專業醫療依舊會有競爭,但衡量標準會不一樣。而現今少數人僅能享有的服務,未來大多數人都能有,私人醫生變成只是一個媒介,透過物聯網大眾有機會連結每位醫生背後平台支援的技術、醫療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