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使用cookies來增進您的瀏覽體驗,繼續瀏覽表示您同意我們的隱私權政策,或可不繼續瀏覽。

微針+紙基感測,貼片檢測一次完成

很多東西就是平常感覺不出有什麼好,當需要的時候沒有,才感覺它的重要。微針貼片就是一個這樣的東西。典型的藥物輸送都是用打針方式,但是恐懼和疼痛總是難以避免,因此有了微針貼片的發明。這幾年微針貼片漸漸有不少產品開發,像是用來做皮膚癌治療、避孕貼片、尼古丁貼片等,較多是在藥物輸送的角色做應用。

想到打針,還是多少有點恐懼。
想到打針,還是多少有點恐懼,能以微針取代嗎? Credit:Cleyder Duque@Pexels

微針貼片+測試紙

但實際上,微針能帶藥物進去表皮(epidermis),也能吸取組織間隙液(interstitial fluid),如果將吸取到的組織液,搭配測試紙,就有機會用來做微針貼片感測器。這樣不但是做到即時護理點、床邊檢測(Point of Care Testing, POCT),甚至不用檢測儀器,受測者還能自己使用,特別適合在需要的次數較頻繁的檢測。但這種產品要怎麼設計呢?日本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Institute of Industrial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Tokyo)近日有一篇研究,就針對這樣的需求,設計製作這種感測貼片的步驟。同樣的流程步驟,只要搭配不同的感測紙和生物指標,就有機會發展成不同的感測貼片。

微針上的孔洞

這樣的微針,要可以吸取和保有著液體,需要一些孔洞(porous),同時因為接觸皮膚,需要不刺激,即使殘留在皮膚 也不會有傷害。以上,科學家採用具有生物相容性的聚合物(polymer),融化後混入鹽(salt),倒入微針型狀的模具(mold)中加熱,讓他成型,之後將整個模具連同成型的微針一起翻面,放在具有感測功能的測試紙上(例如:血糖測試紙),然後從上方施以高壓,讓微針的材料可以進入紙張孔洞內,以確保未來微針內的液體,可以流入測試紙。之後取下微針部分,浸入溶液,讓鹽析出。鹽析出後,聚合物材料就成為一個有孔洞的材料。當貼上皮膚,微針吸取到的組織液,就能利用這些孔洞,傳輸到測試紙上進行反應。

拋棄式設計

此外,科學家將製作好的微針,以含有葡萄糖的瓊脂凝膠( agarose gel )做測試。凝膠內的異體流入微針的孔洞,進入感測紙,感測紙因此產生顏色變化。此外,所有材料都是具有可拋棄、生物降解和相容性。使用者可以自行執行。

大家覺得這樣的概念,是否很有機會開發成產品,因應不同的測試呢?

圖片來源:Cleyder Duque@Pexels
影片來源:東京大学 生産技術研究所
文章參考:MEDICAL DEVICES & SENSORS

接收生醫新知

每一個訂閱,都是支持!

閱讀 隱私權政策

By BioMeder

生醫人網摘的編輯。熱愛創新和用腦袋的事物,堅持文章要有邏輯,藉由報導、解析生醫領域的創新和應用來傳播知識。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您可能也有興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