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鍵盤敲擊檢測巴金森氏症
許多人每天去哪都用到電子產品,其中「敲擊鍵盤」打字,更是每天幾乎都會做的事情。這種再熟悉不過的事情,現在也可以用來做為分析動作功能疾病的工具,例如,巴金森氏症。
西班牙馬德里政府與美國麻州理工學院成立的生物醫學聯盟Madrid-MIT M+Vision Consortium,其研究員認為人們「敲擊鍵盤」這件事,包含敲擊的頻率、速度、各個時間性所表現出來的行為,都隱藏著一些資訊。為此,他們開發了一套演算法,可以分辨這段打字是在半夜睡眠不足影響動作的狀況下完成,還是得到足夠休息的狀況下完成。看起來這個研究著重在疲勞的測試,但也呈現出另一個可能性,「敲擊鍵盤」的模式可能有助於像巴金森氏症這種動作功能受損疾病的診斷。
按壓按鍵的時間分析動作功能
當人類要起始一個動作,腦部主要動作皮質會傳遞一個訊號,經過腦部其他區域。這些腦部區域啟動脊髓神經元來激發肌肉執行動作。然而有很多其他因素也會影響動作能力,例如睡眠不足,可能減少靈活性。所以這套演算法能夠藉由受測者「敲擊鍵盤」的時間點資訊—最主要的是按鍵被按壓的時間,來分析受測者的動作功能是否已經變差。其實「敲擊鍵盤」的模式,已經被用來當作個人安全性的辨識了,這個研究是第一次用來和疾病診斷作關連。為了收集資料,研究員開發了一個外掛程式可以整合到網路瀏覽器內,另外也開發了智慧手機使用的App.
分辨出巴金森氏症和健康族群
初步實驗結果,這套演算法已經可以分辨出患有巴金森氏症的患者和健康族群。另外召集了14名健康的志願者,請他們在熟睡70-80分鐘後起床,隨機打字,內容是網路維基字典裡的資料。結果顯示,這種狀況打出來的字,時間點的差異化較白天睡眠充足的條件大。
可能應用到的疾病範圍
這種測試,如果成功應用在巴金森氏症量測,很有機會可以更早期地診斷,因為目前的巴金森氏症診斷發現時,都已經是發病後5-10年,很多傷害已經發生。同理,任何其他神經動作受損的疾病,都有可能以這種方法來分析。
有興趣去NEUROQWERY的網站看看,也可以下載軟體來安裝,貢獻你的打字資料給這個研究喔!
文章參考:MIT News, neuroQWERTY
影片來源:Melanie Gonick/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圖片來源:Adikos@Flickr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