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使用cookies來增進您的瀏覽體驗,繼續瀏覽表示您同意我們的隱私權政策,或可不繼續瀏覽。

器捐肝臟的保存時間,取得新突破

器捐器官可以體外保存嗎?

當前,器官移植手術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供需問題。捐贈的器官少,有需求的患者多。在台灣,約有八千三百多人在等待器官捐贈,這些器官包含有心、肺、肝、腎、胰臟和眼角膜。其中,等待肝臟捐贈的患者,約佔一千多人。捐贈的數量相對需求已經少了,能夠成功移植或者是說可用的肝臟又更少了。於是乎,科學家不斷的研究可以延長捐贈器官保存時間的方法。如果摘取下來的器官,能夠長時間的有效保存,不但可以減少捐贈器官的損壞,也可以讓醫護人員和病患有更多的時間做手術準備。

為什麼要延長肝臟在體外保存的時間?

有充裕的時間,這些捐贈的器官,就有機會能運送到更遠的地方。手術團隊也能對器官和病患做更嚴謹的評估。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延長器官的體外保存時間呢?大致可以有兩個思考的方向。首先,是在低溫下有效率的保存。降低溫度可以減低細胞組織的活動,但是這樣的低溫,又不能破壞生物組織。另一個方法,是讓器官在體外如同在生物體內一樣,繼續運作(這種方法可見於肺、心臟的保存。靜待我們其他篇文章的介紹)。這篇要介紹近期發表在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期刊上的肝臟低溫保存方法。

肝臟體外保存,怎麼做?

1980年代,美國科學家發明了利用低溫和特殊的化學液體來保存肝臟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讓肝臟在體外保存長達24小時。然而,現今在美國麻州的醫院,科學家發展了另一種保存肝臟的方法,可以讓肝臟在體外保存長達三~四天。這套系統,利用一台可調節溫度的液體灌注系統,讓肝臟處於低溫環境,但是不會結凍。液體灌注系統中加入了無毒性的化合物(3-O-methyl-D-glucose (3-OMG))。這種化合物,可以進入肝臟,但是不會被代謝。如此,可用來抵抗低溫。在極低溫的狀態, 攝氏零下6度,灌注系統中另加入 polyethylene glycol (PEG),用以降低冰點,特別是用來保護細胞膜,不被破壞。

依照這樣的低溫保存方式,肝臟可以在低溫下保存數天後,再回溫做準備,然後進行移植手術。實驗結果發現,依照此方法,肝臟在低溫保存三天之後,移植到老鼠身上,三個月後,老鼠全部存活。如果讓老鼠移植低溫保存四天後的肝臟,存活率降到58%。如果使用1980年代發明的低溫保存法,肝臟在保存三天之後做移植,老鼠的存活率為零。

這項技術,還需要更嚴謹的實驗,以應用到人體身上。

文章參考: NatureNIH; 圖片來源:MGShelton CC Licensed。

接收生醫新知

每一個訂閱,都是支持!

閱讀 隱私權政策

By BioMeder

生醫人網摘的編輯。熱愛創新和用腦袋的事物,堅持文章要有邏輯,藉由報導、解析生醫領域的創新和應用來傳播知識。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您可能也有興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