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使用cookies來增進您的瀏覽體驗,繼續瀏覽表示您同意我們的隱私權政策,或可不繼續瀏覽。

健康醫療創業的矽谷經驗

發展經濟與對外貿易組織總監 Momoko Kawakami、臺大醫院醫師黃博浩、Qidza執行長Jin Lee。
由左至右分別為: 日本發展經濟與對外貿易組織總監 Momoko Kawakami、臺大醫院醫師黃博浩、Qidza執行長Jin Lee。照片由H.Spectrum提供。

撰文/褚霈貞、陳瑩

由永齡健康基金會H. Spectrum主辦的「TRANS從零到醫-跨域x生醫x創新論壇」,邀集臺灣與美國同樣投入人才培育與新創加速的代表:有豐富創投經驗的Qidza執行長Jin Lee、深入研究臺灣與矽谷醫材新創環境與傑出創業家的Momoko Kawakami,以及曾進入頂尖矽谷創業加速器Y Combinator進行創業加速的臺大醫院醫師黃博浩,就「生醫新創的全球加速資源與在地連結」的主題分享創新創業經驗。

美國健康醫療投資面面觀

因健康照護產業越來越受重視,美國企業近年來紛紛設立創投部門 (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CVC) 資助新創公司。與傳統創投不同的是,因產業的特殊性,創投部門從醫院、醫療保險、醫療器材的角度切入,並拉長子公司預期獲利時程至5-7年。

Jin Lee為牛津大學兒童神經心理學家,曾任職於Providence Venture,後創立Qidza,對美國健康醫療投資與產業概況有深入的觀察:2015年62間創投公司共66億美元的總投資中,挹注於健康醫療創業團隊的投資就佔了24.4%,受到資金支持的團隊主要以健康照護服務與相關IT設計為大宗。企業為了創新與獲利,多從新創團隊成立初期開始資助、資金規模約為2~10億美元。而軟體資訊業的大公司如Google、高通等皆有固定一筆資金來資助生醫相關新創產業。Jin也提到若尋求大企業創投資助,新創團隊可能會受到母公司發展目標的限制,但另一方面也可藉由大企業的資助將產品推至新的市場。

Qidza執行長Jin Lee
Qidza執行長Jin Lee。照片由H.Spectrum提供。

Jin建議若新創團隊如果正在思考如何將產品推行上市,最好尋求創業孵化器 (incubator) 的幫忙,以提供創業初期資金贊助與協助鎖定目標客戶,加速推行產品上市時程。

從學術、產業到創業的跨域挑戰

為什麼想創立Qidza,是因為Jin成為母親之後,發覺孩童發展的監測是一塊尚未解決的市場而投入,Qidza藉由研發手機App,鏈結居家感應系統並結合醫師照護,作為預防幼兒傷害的監測照護工具。回首創業之路,她同意跨領域轉換實際上並不容易,須經過許多碰撞,但也因為在不同領域轉換,才能認識了其他傑出新創團隊,更了解市場的需求。

臺灣通往矽谷的高速列車:彈性思考、包容失敗

Momoko Kawakami是日本發展經濟與對外貿易組織總監。專職研究東亞經濟的社會科學家,曾經訪談於美國矽谷創業成功的多位臺灣前輩。Kawakami提到,臺灣與矽谷的互動源自臺灣高知識分子於1970年代前往矽谷創業,無論是在當地深耕的創業家或是帶回經驗的海歸派,都加深了兩地人才的高度流通性。其中”Stanford Taiwan Biomedical (STB) Fellowship Program”由政府贊助的創業培訓計畫,就是一個加強臺灣優秀人才與美國矽谷互動的媒介案例。

日本發展經濟與對外貿易組織總監 Momoko Kawakami
日本發展經濟與對外貿易組織總監 Momoko Kawakami。照片由H.Spectrum提供。

相較於日本,Kawakami認為臺灣擁有更高度的彈性思考及包容失敗的態度,同時也因為大中華市場的崛起,臺灣更是美國矽谷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然而面對瞬息萬變的未來,臺灣必須要在過往深耕矽谷的成功案例,創新出全新的趨勢,強化與全球的交流,結合東亞再加上臺灣與矽谷密切聯結的優勢,讓企業更為全球化,而不只是一味複製,此外超乎預期的人口老化速度,也是值得深思的議題。

腦部手術創新的YC經驗:在困難中掌握機會

因為罹患腦瘤逝世的外公,使黃博浩一生致力於懸壺濟世的良醫,立志運用新興生醫科技拯救腦部疾病的病患。

2014年冬天在世界頂尖創業加速器Y Combinator培訓的期間,黃博浩受國外新創團隊多元的啟發,歸納創業成功的四大要素為”Idea, Product, Team, Execution”,並結交到同樣以新興生醫科技為目標的夥伴,共同建立起醫師與工程專家的良好合作模式。

臺大醫院醫師黃博浩
臺大醫院醫師黃博浩。照片由H.Spectrum提供。

黃博浩也曾參與過STB計畫,他回憶從prototype至上市前,有許多不熟悉的領域須學習,例如臨床試驗如何進行、相關法規注意事項,STB計畫提供Bio-design的課程,讓工程領域、與具有商業法規背景的人、還有臨床醫學經驗的人互相合作,學到如何將創新的想法藉由有系統的步驟,以實現推展出適合上市的產品。

在創業的路途中必然滿佈荊棘,黃博浩分析,如何精準地定焦方向是第一關,然而如何與使用者溝通,持續揣摩不同的解決模式,又是一個難題。他引用愛因斯坦的名言:「在抽絲剝繭中尋找簡單;在喧鬧中尋找和諧;在困難中掌握機會。」與大家共勉,只要聚焦的方向是精準的,那怕過程多麼艱辛,持續堅持必有所成。

女性創業家的特質與潛力

被問到研究訪談過程中最印象深刻的生醫領域創業家,Kawakami覺得女性之於創業的影響力一直是被低估的。過往女性總在傳統上認為須以家庭為主,然她認為部份女性的特質有助於從事創業。針對這點她認為臺灣社會相較於日本更為開放,Kawakami期待能看見更多臺灣女性加入創業。Jin也呼應,目前全球只有2.9%女性創業家,創業是條辛苦的路,提高女性創業比例這部分更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接收生醫新知

每一個訂閱,都是支持!

閱讀 隱私權政策

By H. Spectrum

H. Spectrum是專注在"健康、醫療、生技"相關領域的創業人才培訓計畫,透過創業課程、實戰演練與業界連結,鍛煉團隊合作、創新創業精神、執行力及站上國際舞台的能力。H. Spectrum並舉辦生醫新創論壇TRANS,打造臺灣的國際舞臺,連結亞洲的生醫創業生態圈!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您可能也有興趣看